寬容的處事態度

人生的意義是一種施捨,每個人都應該做到這一點,有智慧的人貢獻智慧,沒有智慧的人貢獻體力,沒有體力的人貢獻財物,沒有財物的人貢獻技術,沒有技術的人貢獻言語,沒有言語的人貢獻微笑,沒有微笑的人貢獻祈禱,每個人都盡一己之力,以服務人群,才能美化社會。

在唐朝的時候,太宗李世民曾對玄奘大師說:「想供養僧眾,但是聽說現在的出家人大多數都沒有修行,應該怎麼辦呢?」玄奘大師回答說:「崑山雖然產玉,但是都含有泥沙,麗水雖然產金,也都滲有瓦礫,羅漢雖是用土木雕成的,對它恭敬就有福報,銅鐵鑄成的佛像金容,破壞它就會遭受懲罰。用泥土塑成的龍雖不能降雨,但是祈雨還是需要泥龍;僧眾不能降福給人群,但是修福還是需要禮敬僧眾。」唐太宗恍然大悟說:「今後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僧眾,一樣用禮敬佛的態度來禮敬他們。」

平時對於慈善事業,我們常常為自己找各種理由來搪塞推責。譬如:「我不是不願意孝敬他老人家,而是他不值得我去尊敬。」「並不是不願意捐獻,說不定那些管理捐款的人會貪污。」「倒不是吝惜那一點點小錢,而是現在好吃懶做的假乞丐實在太多了,我不願意姑息養奸。」

我們知道,這一個社會並非至善完美。試問,究竟能有幾位完美的人令人由衷敬佩呢?倘若所有的捐款都會落入私囊,我們又何必為了一點點錢花費太多的心思去研判對方的真假?

同時,我們也了解完善的德性是在勉為其難與任勞任怨中歷練出來的。寬容、仁慈的美德要在忍讓對方的缺點時才顯得珍貴。所以接物儘可能苛求(格物致知),但是待人則須涵養。孝敬尊長,佈施財物並非接物,而是待人,這是情感的表現,無須特別強調理性思考或是哲理來支持自己的行動。佛弟子不擇老、弱、殘、缺、乞、丐、孤、寡,亦不許自己以懷疑的眼光去計量對方,平添枝節,缺乏誠意。

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,修身齊家還得處處體諒與包涵,高風亮節是從貪贓枉法的惡劣環境修來的,華美的宮殿都是磚瓦土石所造成,照耀千古的德性來自雖簞食瓢飲不改其志,而寬容的恢宏氣度則是從人世間最困難之事、最困苦之事,而為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下所鍛鍊出來的。

我等慧行同修追隨    慧行導師常隨佛學,修習「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」一門深入到底,大願大行「廣修供養」,深知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所謂如說修行供養,利益眾生供養,攝受眾生供養,代眾生苦供養,勤修善根供養,不捨菩薩業供養,不離菩提心供養。」「若諸菩薩行法供養,則得成就供養如來,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。」且「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,而為布施,剝皮為紙,析骨為筆,刺血為墨,書寫經典,積如須彌,為重法故,不惜身命,何況王位,城邑聚落,宮殿園林,一切所有。」蓋「諸佛如來,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,若根得水,枝葉華果,悉皆繁茂,生死曠野菩提樹王,亦復如是。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華果,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」「是故菩薩屬於眾生,若無眾生,一切菩薩,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」故我慧行同修秉持「大、方、廣」之精神,由「有容乃大」著手,以致培養諸佛菩薩盡虛空、遍法界、無所不容之心量,必能與法界之因果律相應,達到「無相布施」、「三輪體空」,圓融無礙之妙樂解脫境界!

有道德者,使眾人快樂,無道德者,使自己快樂,使眾人快樂者長存,使自己快樂者滅亡。

―禪門寶訓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