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語雋品

留心你的思想,

思想可以變成語言;

留心你的語言,

語言可以變成行動;

留心你的行動,

行動可以變成習慣;

留心你的習慣,

習慣可以變成性格;

留心你的性格,

性格可以決定你的命運。

「夢中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

世俗人喜歡營造、追逐

七情六欲的各種趣味;

但若能藉此培養尊重之心,

品味也就油然而生。

如何提昇尊重之心呢?

唯除「大願大行」!

佛陀說:「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

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」

慧行同修以大願破妄想,

以大行除執著,

必能轉

凡夫「醉生夢死」的趣味

昇華解脫為

菩薩「明明白白」的品味。

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

因緣的聚合消散宛如浮雲,

聚也依依,離也依依。

吹散了,就別再執著,莫再回首,

歡也零星,悲也零星。

心胸宜放寬,處世且從容,

風度翩翩,儀態萬千。

耐得一時苦,忍得一時譏,

大智若能愚,天地盡含容。

切記 ----

世智辯聰如桎梏,莫自拘綁。

唯有 ----

大願大行,事事圓融。


因物故有時,離物何有時,

物尚無所有,何況當有時。

若因過去時,有未來現在,

未來現在時,因在過去時。

若過去時中,無未來現在,

未來現在時,云何因過去?

不因過去時,則無未來時,

亦無現在時,是故無二時。

死名隨所受身,末後心滅為死。 

若心滅為死,心念念滅故,皆應是死。 

若畏死者,心念念滅,皆應是死。 

非但畏末後心滅,亦應當畏前心盡滅。 

何以故?前後心滅,無差別故。 

菩薩如是思惟無常,即除死畏。 

復次,菩薩常修習空法,不應畏死。 

   出自龍樹菩薩(十住毘婆沙論)  


命運者,乃宿世業緣所現者也。

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

欲知來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

吉凶禍福,是天主張。

毀譽予奪,是人主張。

立身行道,是我主張。

所謂—

我能深入於未來,盡一切劫為一念;

三世所有一切劫,為一念際我皆入。

只要

堅持大願大行,貫徹到底;

命能改,運可轉,

終將

萬德一時圓。


世上一切之事功都建立在「行動力」之上,

而行動力來自於正確的信仰。

信仰必須在平日即有所培養;

一個人在「養」的過程中非常重要。

木有所養,則根深枝茂,棟樑材出。

水有所養,則源壯流長,氣象萬千。

人有所養,則志宏識遠,福國利生。

凡夫之養,重於養身;

君子之養,重於養氣;

賢人之養,重於養心;

聖人之養,重於養性。

凡我慧行同修「廣修供養」始終如一,

養的正是──

悲智雙運,福慧兼修。


憤怒,

開始於愚痴,結束於悔恨。

對治之道,

唯加強「平常心」之信念而已。

平常心何以最不平常呢?

因須具備如是訓練:

一、心常平,

二、常平心,

三、常心平,

方為

平常心。


人能順利誕生於世間,

屬於完成,

這是生之可喜;

但只有度過重重考驗,

才能臻於完美,

這是生之可貴。

昂首闊步,大願大行,

不因打擊而消沈,

不因委屈而失意,

於逆境中繼續堅定心願,

朝向目標挺進,

完美的人生指日可期,

慧行的精神代代傳承。


人的一生宛如一首詩篇,重點不在它的長短,而在於它的內容。

如何用有限的肉身,創造無限的價值呢?

雖說人生宛如滄海之一粟,看似渺小,實則難期難遇。

在人生的旅途中,縱然你我只是一支微小的蠟燭,

我們也必須將它點燃,盡情地發光發熱,緊密結合,利己利人。

來!讓我們高舉慧行大旗,歡唱慧行緣起,大願大行,堅持到底,

必可蒙佛授記,珮玉璀璨,「歡歡喜喜,生命永遠在慧行。」


三界唯識,萬法為心,

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

人的五毒(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)疑為病根,

只因疑心成病,甚至因而喪命,

可知心的負面力量之大,

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,然亦不得不信。

故立志「大願大行」者首重

「云何所住」、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

亦即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

真正作自己心的主人 ──

心不可不虛,虛則義理來居。

心不可不實,實則物欲不入。

不動氣,可為聖賢豪傑。

不動心,可證佛國淨土。


心能誠正禮敬諸佛,

自有一生豐盈的福報。

修道禮佛,您的動機是什麼?

為的是學佛要成佛?

求的是學佛要消除前世的業障?

真修行所重在放下心念,洗滌塵垢;

無所求反而能清淨莊嚴。

所謂大願大行的態度是 ──

覺悟,開發內在的自性;

觀照,保有般若波羅蜜多,

走向彼岸的路。


心身不自我清淨,攀強附惡,

總會有自食惡果、傾頹墮敗的一天。

「菜根譚」上曾說:「道者應有木石心,名相應有雲水情。」

也就是說,立志願淨化自己、體解大道的人,

必須先要有一個像木石所雕冷淡的心,

不受物欲色相等的誘惑,至於榮華富貴、虛名假利,

更要有浮雲行水、來去匆匆、起滅無常的體認。

清高淡泊,不低俯在人間事,

飄然自去,且雲遊塵寰之上。

眼界能高,就不會滯礙在人群的紛擾裡,

心志能淡,財利之爭即不是色身的煩惱。


人生在世,不僅要為自己的生活而生,更要為眾生的生活而活。

前者是責任,後者是使命。而生命中的痛苦與歡樂,都會使人長大;

所以不用害怕,也不要忘形。人生不外:生、死、苦、樂。

生而不惑,心智也。  生而不憂,心仁也。

死而不愧,心安也。 死而不怨,心樂也。

苦而不貪,心足也。  苦而不恨,心寬也。

樂而不佚,心正也。  樂而不亂,心禮也。

能「心禮」,則入普賢道矣!


萬物靜觀皆自得。

觀,是由定靜的功夫,煉就形成的。

天有「風雷雲晴」,人有「喜怒哀樂」──

喜為風,所謂春風得意。

怒為雷,所謂大發雷霆。

哀為雲,所謂愁雲滿面。

樂為晴,所謂雨過天晴。

人因有喜怒哀樂,才有人情冷暖,世態炎涼。

故能靜觀,自能心平氣和,也能春風解凍。

若小不忍,則亂大謀;何況乎「得意忘形」招致樂極生悲;

甚而「失意忘形」突生橫禍連連。

天道四時,人道四情,事有不同,理無二致。

唯我慧行同修「大願大行」,動中顯靜,

方可證得「隨緣放曠,任性逍遙」之境。


「在人生的旅途中,時時充滿誘惑,到處都有陷阱,

若沒有一顆澄明的心,一失足便成千古恨,要回頭已是百年身。」

「榮華終是三更夢,富貴猶同九月霜。」

魔心,是口蜜腹劍浮誇不實的畫大餅,十足包藏禍心地誘惑陷害你。

佛心,是淡泊寧靜,法喜定慧的心境,但精進、莫放逸,千錘百鍊地提昇你。

世間雖不十全十美,但唯有以謙卑恭敬之心,

恪守本分,善盡人事,進而發大願力,成功可期。


和諧是一種美感,也是一種生活境界。

人的心靈如果失去平衡,就會昏沉、散亂,甚至進入極端,

結果自私、是非、爭執、仇恨、痛苦、煩惱必然產生,

根本無法專心一致,善盡責任、義務,到達幸福、圓滿的生活領域。

人的心靈如能平衡,便是中庸之道,亦即

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;

  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

也就是不過緩、也不急躁,不偏激、也不消極。

方法無他,就是趕快參加慧行講堂「大願大行」的行列。


人生苦短,青春無常。人生中什麼是永久的?什麼是短暫的?

浮生夢裡如蜉蝣,生也悲愁,死也悲愁;

光陰荏苒似水流,日也難留,月也難留。

花會開,就會謝;

月會圓,就會缺;

人會生,就會死;

這些能長久嗎?

輪迴無止永不休,哪有盡頭,無有盡頭;

富貴曇花水上漚,觀古王侯,看今王侯。

莫忘  ──

勤修清淨波羅蜜,恆不忘失菩提心。

滅除障垢無有餘,一切妙行皆成就。


人的一生像一篇美麗動人的詩篇,重點不在它的長短,而是在於它的內容。

如何用有限的肉身,創造無限的價值呢?

唯除聽一切佛語,並瞭解其意義,用努力使之成佛真。

在人生的故事裡,情之為物,它不停地支配著人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

也讓我們充滿無限遐思與幻想,甚或意氣風發不可一世;

然而,這一切終將歸於平淡、平靜。

在這無怨無悔的人生旅途當中,每個人的心境與感受或有不同,

但我們何不將那份執著與堅持予以昇華,培養出「品味的人生觀」。

品味人生百態,看看人與情之間的大千世界,是多麼地奧妙有趣,

更可藉由「莊子的大鳥」、「菩薩的行為」,「大願大行」

而達到生活藝術的最高層次──解脫境界。


俗云 ── 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

人要活到老,學到老。

因為 ── 任何時間,都在學習;

任何事情,都要學習;

       

任何地方,都可學習。

學習之目的,

在充實自己,表現自己,

克制自己,完成自己。


古諺云: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 

何謂自然?「習慣成自然」。

所以大道雖是無轍無跡的,卻又是了了分明、自然自在;

不必刻意勉強,不必任意妄為,更不必機巧算計。

但願「淡得掉奢享逸,盡得了分力心」

    「撐得住厄散失,除得盡慌罣瞋」,

    「合得上情理道,對得起天地人」。

道就在自然學習、自然成長當中;

尤其是慧行同修三生有幸,能在「普賢十大願王」的薰習之下,

由經驗教訓當中學會化繁為簡,由簡而單、由單而純、由純而真,

一旦真心顯現,形成良好習慣,必能「本立而道生」,

進入天地萬物之妙、荷葉田田、心花怒放的嚴淨光麗之境。